图录号/艺术家:

* 10/11世纪 铜不空成就佛(错银错红铜)

图录号:1066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 10/11世纪 铜不空成就佛(错银错红铜)
图录号:
1066
年代:
10/11世纪
艺术家:
--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23.2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广州华艺国际
拍卖会名称:
2018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静观——历代造像及宗教艺术品
拍卖时间:
2018年11月16日-17日
备注:
该像以合金铜铸造,双眼错银,嘴唇错红铜,工艺精湛,包浆醇厚润泽。作品融合了多地区艺术风格,应为早期西藏西部地区受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一件佛造像精品。该像的题材为藏传佛教中五方佛居于北方的不空成就佛。“五方佛”又称“五智如来”,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别是中央的大日如来、东方的阿閦佛、西方的阿弥陀佛、南方的宝生佛、北方的不空成就佛。五方佛源于“本初佛”,他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对“佛”的概念的抽象表述,即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为部主。在五方佛中,不空成就佛代表大日如来的成所作智,所以也象征能以大慈的方便,成就一切如来事业及众生事业。不空成就佛的印契为施无畏印,即右手舒掌,竖起五指,掌心向外,这一手印也是此佛的身份标识。西藏的佛造像艺术风格丰富多样。根据著名的藏传佛教研究学者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的研究,合金铜铸像的传统进入西藏有两个来源,即西北印度大克什米尔地区和东北印度比哈尔和孟加拉的帕拉王朝统治区。9世纪中期,西藏官方佛教受到抑制,随之吐蕃王朝解体,资助缺乏,限制了佛教造像和绘画的创作。大约150年后,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佛教活动又浮出水面,开始于10世纪末的西藏西部,11世纪又延及藏中和藏南,但是训练有素的当地艺术家严重短缺。在藏西,大多数的工匠和艺术家从克什米尔和喜玛偕尔邦雇佣,后来也从尼泊尔聘请。11和12世纪,寺院和寺庙建设在西藏全面展开,其装饰便主要由克什米尔、尼泊尔、东北印度的艺术家来承担。但是,佛教在西藏大面积复兴,工作量巨大,外国艺术家也是捉襟见肘,这促使西藏艺术家积极参与进来,自然而然,藏族学徒便遵循着这些外来艺术形式。因此,这一时期的合金铜造像不同程度地综合了来自西喜马拉雅、东北印度和尼泊尔传统的风格要素。这尊造像的开脸明显具有印度人的面相特征,宝冠、耳珰、臂钏等佩饰均具有帕拉造像的艺术风格,双眼与嘴唇的镶嵌工艺也是东北印度帕拉王朝造像的常用手法,这种镶嵌工艺更早可见于克什米尔的造像艺术。克什米尔是我国西藏后弘期佛教的源头之一,它在帮助复兴西藏佛教的同时,也带动了西藏佛教艺术的复兴,其艺术风格对藏西地区造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尊造像的背光样式,以及底座的双狮装饰均可见大克什米尔地区的艺术影响。而该像饱满的肢体造型、手指关节的准确刻画都反映出尼泊尔早期造像的典型特征。施罗德所著《西藏佛教雕塑》一书中出版的同时期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风格造像,均可为此像的艺术风格提供参考依据。综上所述,这尊不空成就佛像充分展示了10-11世纪藏西地区的文化融合,是一件西喜马拉雅地区、尼泊尔、东北印度艺术风格结合西藏人审美的混合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来源:亚洲重要藏家旧藏
声 明: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